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通知公告
我们的节日——七夕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9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我们的节日——七夕

 

七夕节简介

七夕节,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20065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在当代又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的起源

七夕节始于汉朝,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七夕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妇女乞巧: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自然崇拜: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时间崇拜: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同音,月和日均是,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又与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数字崇拜: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作为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此节日的习俗有拜织女、拜魁星、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七姐诞、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吃巧果等等。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