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生态环境局
关于2025年1月14日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的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查,2025年1月14日我局拟对2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做出审批意见。为保证此次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作出审批意见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1月14日-2025年1月20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个工作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提出听证申请。
联系电话:0473-3998361
邮 编:016000
通讯地址:乌海市市民服务中心二楼
拟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单位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项目概况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1 | 内蒙古永太化学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BFBTF等项目 | 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 | 内蒙古永太化学有限公司 | 内蒙古元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内蒙古永太化学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BFBTF等项目 建设性质:扩建 建设单位:内蒙古永太化学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本项目位于内蒙古永太化学有限公司现有厂区内。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6°55'38.55",北纬39°8'43.61"。 建设规模及内容:本项目依托已建车间和废气、废水环保处理设施,新增设备和生产线进行扩建。扩建后年新增产品1000吨BFBTF、2000吨2,3,4-三氟苯胺、2000吨2,4-二氟苯胺、1000吨邻氟苯胺、1000吨对氟苯胺和1000吨3,4-二氯苯胺以及联产1683吨48%氢溴酸。 项目投资:总投资10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00万元,占总投资的1%。 占地面积:本项目占地面积4879m2,依托厂区内已建的1220车间、1211车间和1212车间进行生产。 劳动定员:本项目新增员工30人。 工作制度:每班工作8小时,采用三班两倒,每天生产24小时,年工作7200小时(300天)。 | 1、大气环境保护措施及影响分析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工艺废气经一级碱喷淋+一级水喷淋预处理后,送一期RTO废气处理系统;罐区产生的废气经收集后排入一期RTO废气处理系统处理;RTO产生的废气经二级碱喷淋处理后通过一根30米高排气筒排放,污染物可满足《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37823-2019)。污水处理站废气设置“一级臭氧氧化喷淋+一级活性炭吸附+一级臭氧氧化喷淋”,处理后通过一根15米高排气筒排放,排放废气可满足《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37823-2019)。 (2)大气影响评价 根据预测结果,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各项污染物的短期浓度贡献值均≤100%,长期浓度贡献值均≤30%。叠加现状浓度后,各项污染物的保证率日平均质量浓度和年平均质量或短期质量浓度均可满足环境质量标准要求。项目无需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对于现状浓度超标的PM10的评价,经计算,预测范围内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率K=-189.07%≤-20%,可判定项目建设后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整体改善。 2、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及影响分析 本项目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均排入厂区一期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水中各污染物满足《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4-2008),同时满足乌海市经济开发区低碳产业园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后,排入该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 因此,正常工况下,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不会外排,项目生产废水对地表水环境不产生影响。 3、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及影响分析 地下水预测结果可知:非正常状况污水处理站污水泄漏甲醇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表明,切断泄漏源后,污染晕向下游迁移,最大浓度受地下水的稀释作用的影响逐渐减小,但由于评价区含水层岩性以砂砾岩、粗砂岩为主,渗透系数小,地下水径流速度较慢,污染晕向下游迁移速度较慢,以扩散为主,污染晕中心最大浓度在预测第2000天超标范围消失。通过落实严格防渗措施,加强日常管理,严格杜绝污水下渗对当地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并按要求进行定期地下水监测,项目的建设对周围地下水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4、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措施及影响分析 本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按主要为危险废物,危险废物主要包括高沸物、滤渣、污泥、废催化剂、废包装材料。项目针对固体废物产生情况采取了合理的处理、处置措施。严格按照最新标准《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等相关规范进行完善。在加强管理和落实好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和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措施的前提下,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 5、声环境保护措施及影响分析 项目主要采用低噪声设备、隔声、减震及置于厂房内等声环境保护措施。在项目运行情况下,各厂界昼、夜间噪声贡献值均不超过《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3类区标准,即昼间65dB(A)、夜间55dB(A)的限值要求。 6、土壤环境保护措施及影响分析 项目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都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各类废气污染物达标排放,可以有效减少废气污染物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的量。项目产生的生产废水、公辅工程废水、生活污水等均可有效处理,不直接排放到外环境;对厂区采取了分区防渗措施,罐区、生产车间、危废暂存间等设置了相应的防渗措施,并且设置了事故水池,可以有效减小废水对土壤的污染影响。因此,本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是可接受的。 7、环境风险评价 经判定,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综合等级为Ⅲ级,因此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其中,大气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 甲醇泄漏产生甲醇,溴素泄漏产生溴和甲醇泄漏燃烧产生CO,短期内对周围大气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造成周围大气浓度超标,影响周围敏感点。事故发生时,环境风险防范区内的敏感目标、企业职工应作为紧急撤离目标,并确保能够在60min内撤离至安全地点。 本项目废水经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项目在储罐区周边设置了围堰,在厂区内设置了事故水池兼初期雨水池,可保证事故情况下废水不进入地表水。本项目厂区地面进行硬化处理,污水管网及各类池体进行了做防渗漏处理,铺设防渗层,阻止了有毒有害物质向地下水的运移扩散,泄漏事故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是可以控制的。 |
2 | 内蒙古英莱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00吨EH中间体等二期项目 | 乌达区 | 内蒙古英莱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内蒙古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项目名称:内蒙古英莱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00吨EH中间体等二期项目 建设性质:改扩建 建设地点:乌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达产业园内蒙古英莱新材料有限公司现有厂区。 建设内容:本期工程新建4#车间1座,内设2000tEH中间体生产线1条、1000t对苯二甲酰氯生产线1条、1000t间苯二甲酰氯生产线1条、5000t碳五烯醇生产线一条,配套建设丙类库房、导热油炉房、RTO装置等,其它公辅工程依托现有一期项目。 建设规模:本项目建设规模为2000t/aEH中间体(四氯邻氰基苯甲酸钠)、1000t/a对苯二甲酰氯、1000t/a间苯二甲酰氯、5000t/a碳五烯醇(4000t/a异戊烯醇321和1000t/a甲基丁烯醇232)产品以及副产品31%盐酸、对氯苯甲酰氯、三氯氧磷和八氯异苯并呋喃。 项目投资:6210万元,环保投资为1575万元,环保投资占比为25.36%。 占地面积:本项目占地面积为11954.57m2。 劳动定员:本期工程新增劳动定员50人。 工作制度:年生产天数300天、7200小时。 | (一)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1、生产工艺废气 有组织排放工艺废气分为三类,一类为含氯化氢废气,主要来自对苯二甲酰氯和间苯二甲酰氯反应废气(G2-1和G3-1),该废气采用三级降膜水吸收工艺对HCl进行吸收净化,吸收效率为99%,水吸收副产31%盐酸,吸收尾气连同含三氯氧磷废气一起经三级碱吸收净化后经15m高排气筒(DA005)排放;一类为含三氯氧磷废气,主要来自EH中间体产品氯化工段蒸馏不凝废气(G1-1),该废气连同含氯化氢吸收尾气采用三级碱吸收进行净化,净化效率为95%,净化后废气经15m高排气筒(DA005)排放;一类为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主要考虑为除G1-1、G2-1和G3-1外所有废气,废气中主要污染物包括氨、HCl、非甲烷总烃/TVOC,该部分废气经4#车间工艺废气预处理系统(一级冷凝+三级水吸收+二级碱吸收)处理后送30000Nm3/hRTO炉焚烧处置,其中“一级冷凝+三级水吸收+二级碱吸收”预处理系统对污染物氨的净化效率为95%、对污染物HCl的净化效率为99%、对污染物非甲烷总烃/TVOC的净化效率为60%,预处理净化后废气送30000Nm3/hRTO炉焚烧处置。 本次扩建新建30000Nm3/h蓄热式热力焚烧炉1座对一期工程现有1#车间、2#车间、3#车间(预留)及本次扩建项目新建4#车间各产品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焚烧处置,焚烧后烟气污染物包括SO2、NOx、氯气、氯化氢、颗粒物、非甲烷总烃、TVOC、二噁英,采取“二级碱洗+除雾器+活性炭吸附”净化工艺进行净化,净化后烟气经1根35m高排气筒(DA006)排放。根据《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农药制造工业》(HJ987-2018)表2要求,对RTO焚烧烟气中污染物SO2、NOx及颗粒物进行自动监测。 2、导热油炉烟气 项目设置250万kCal导热油炉1座供给各产品生产工艺用热,导热油炉采取低氮燃烧,燃料采用天然气,燃烧后烟气污染物包括SO2、NOx和颗粒物,直接经1根15m高排气筒(DA007)排放。 综上所述,项目生产工艺有组织排放的各污染物均可满足《农药制造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39727-2020)中表1、表2中的限值标准要求,导热油炉废气排放的各污染物均可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表3燃气锅炉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废气处理措施可行。 本次扩建项目排水系统主要包括生产工艺废水、生活污水、工艺循环冷却水系统排污水、工艺废气吸收净化系统排污水、4#生产车间设备及地面冲洗废水,生活、生产废水排放量合计为163.696m3/d,全部排入厂区现有500m3/d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水中各污染物满足园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水质标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 事故工况下产生的事故废水汇集至厂内现有事故废水收集池暂存,待事故结束后限流地送入厂内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目前厂内500m3/d污水处理站收纳废水量为57816.85m3/a(192.72m3/d),可处理余量(307.28m3/d),能够满足本次扩建项目排放废水(163.696m3/d)的处理需求。经核算,本次扩建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浓度为COD:31945.15mg/L、BOD5:9.77mg/L、SS:47.65mg/L、氨氮:1.27mg/L、TDS:439.84mg/L,其中BOD5、SS、氨氮及TDS的产生浓度已满足乌达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重污染污水进水水质要求,废水中COD经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出水中COD排放浓度为456.82mg/L<500mg/L,满足乌达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重污染污水进水水质要求,可达标排放,故依托可行。 (三)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本次扩建项目采取的降噪措施包括: ⑴在保证工艺生产的同时优先选用低噪声的设备; ⑵对于某些设备运行时振动产生的噪声,对设备基础设置隔振、减振;对各种泵类采取加装橡胶接头等振动阻尼器;水泵等基础设减振垫; ⑶对于产生空气动力性噪声的设备,在设计时加装消音器; ⑷强噪声源车间保持封闭设置,厂房墙厚不低于24cm,门窗玻璃采用双层玻璃,在厂房的墙面、顶部蚀以吸声材料或悬挂吸声体;利用建筑物、构筑物来阻隔声波的传播; ⑸加强管理、机械设备的维护; ⑹主厂房合理布置,噪声源相对集中,控制室、操作间采用隔音的建筑结构。在运行管理人员集中的控制室内,门窗处设置吸声装置(如密封门窗等),室内设置吸声吊顶,以减少噪声对运行人员的影响,使其工作环境达到允许噪声标准。 同时,针对厂区运输车辆所产生的交通噪声,采取限制超载、定期保养车辆、避免厂区禁按喇叭等措施以降低交通噪声。 通过采取上述治理措施后,可确保所有厂界噪声均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65dB(A)、夜间55dB(A)),噪声治理措施合理可行,对周围的环境影响较小。 (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本次扩建项目产生固体废物包括对苯二甲酰氯及间苯二甲酰氯产品生产线精馏釜残(S2-1、S3-1)、异戊烯醇、甲基丁烯醇生产线精馏釜残(S4-1、S4-2);4#车间工艺废气预处理净化系统冷凝废液(S5-1)、RTO焚烧尾气净化废活性炭(S5-2)及生活垃圾(S5-3)。 各产品生产线精馏釜残的产生量合计为1091.492t/a,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5年)》中“HW04:263-008-04其他农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馏及反应残余物(不包括赤霉酸发酵滤渣)”危险废物;本次评价对工艺废气预处理净化冷凝废液按危险废物考虑;RTO炉焚烧尾气净化废活性炭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5年版)》中“HW49:900-039-49烟气、VOCs治理过程产生的废活性炭”危险废物,以上危险废物定期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5t/a,定期由环卫部门收集处置。 本次扩建工程产生的各类危险废物依托厂区现有280.85m2危险废物暂存库房进行厂内暂存,该库房全封闭设置,库房内分区设置,暂存不同种类的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暂存库房内四周设置了导流渠,并在危废暂存间内东北角设置1个收集池。危废暂存库房地面、收集池及收集槽为P6防渗混凝土结构,地面采用环氧树脂做地坪;收集池、收集槽、1.5m裙角采用“三布五油”进行防腐防渗处理,满足防渗要求。危废暂存库房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已联至厂区生产控制中心进行监控。根据《内蒙古英莱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四氯苯酐等项目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现有危废库房的建设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相关要求。 本项目产生的各类废物全部可得到妥善处理处置,措施可行。 (五)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及《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164-2020),本项目共布设3口地下水跟踪监测井。 监测井DJ1布置在厂区西侧,利用已有监测井J1,用于监测地下水各指标的背景浓度,并与下游监测井进行对比;监测井DJ2布置在污水处理站东侧,利用已有监测井J2,监污水处理站污染物是否泄漏;新建监测井DJ3在4#生产车间东侧,监控4#生产车间污染物是否发生泄漏,并控制地下水溶质迁移路径,一旦发生泄漏,可及时观测到地下水污染情况,并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地下水污染范围。 监测指标:K+、Ca2+、Mg2+、CO32-、HCO3-、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铁、锰、铜、挥发性酚类、耗氧量、氨氮、硫化物、钠、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亚硝酸盐、硝酸盐、氰化物、氟化物、汞、砷、镉、六价铬、铅、甲醇、甲苯。 监测频次:监测井DJ1每年枯水期监测一次,监测井DJ2、DJ3每季度监测一次。 (六)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对4#生产车间、丙类库房、导热油炉房、RTO炉装置区按照一般防渗区要求进行防渗处理,防渗性能需达到1.5m厚,渗透系数为1.0×10-7cm/s的黏土层防渗性能。 项目拟在4#生产车间东北侧(柱状样)、厂区外西北侧(表层样)、厂外东南侧(表层样)各布置1个土壤跟踪监测点,共3个跟踪监测点。监测因子为GB36600中45项基本项目+pH、水溶性盐、甲苯,监测频率为每5年开展一次。 (七)环境风险 本项目涉及危险物质主要有硫酸、液氯、硫酸、三氯化磷、四氯乙烯、异丁酰氯、次氯酸钠、盐酸和废矿物油等,主要分布在罐区、原料仓库、产品仓库、生产车间和危废暂存间等。根据风险评价等级判据,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综合等级为Ⅳ+级,因此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一级。各要素中,大气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一级,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一级。 根据预测结果,液氯储罐泄露事故发生后,毒性终点浓度-1的最远影响距离为1470m,毒性终点浓度-2的最远影响距离为4930m,此范围内涉及敏感点有乌达园区管委会、五虎山矿居民区、乌达棚户区、乌达城区、巴音赛街小学、乌海第十二中学、幸福街小学、团结路小学、胜利街小学、乌海第十中学、北师大乌海附属学校、三道坎、黄河村、乌斯太园区居住区、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四氯乙烯储罐发生泄露后,预测范围内毒性终点浓度-1、毒性终点浓度-2均为未出现。 发生所设定事故情形的最远影响距离可达4930m,建议参考该事故影响范围设定环境风险防范区。事故发生时,环境风险防范区内的企业职工应作为紧急撤离目标,并确保能够在60min内撤离至安全地点。 事故状态下产生的废水经事故池收集后分批排入厂区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不会排入周边环境。 地下水风险状况预测了液氯储罐泄露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根据预测结果,风险状况下液氯储罐发生泄漏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范围最大,最大影响距离为厂区下游21m,在预测影响范围内无分散式、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等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对地下水影响较轻。 为了防范事故和减少危害,建设项目从厂区总平面布置、危化品储存管理、污染治理系统事故运行机制、工艺设备及装置、电气电讯安全措施及消防、火灾报警系统等方面编制了详细的风险防范措施,并根据有关规定制定了企业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当出现事故时,采取紧急的工程应急措施。 在严格执行本报告提出的防治措施的前提下,可大大降低本项目的环境风险,项目事故所造成的风险是可接受的。 |
上一条:无
下一条: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