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是指陆地和水域的过度地带,包括沼泽、滩涂、湿草等,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它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促淤保滩、提供野生生物良好栖息地等功能。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0余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
湿地是地球上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20世纪中后期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物种受到严重破坏,湿地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湿地进行保护、恢复和重建。
2 湿地有哪些作用?
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湿地也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
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保护堤岸,防风: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
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防止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岸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
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保持小气候: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湿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
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
3 国外如何保护利用湿地?
英国
英国在湿地保护利用上的一大经验,是将城市附近荒废的老工业区改造成为湿地公园。伦敦湿地中心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距离白金汉宫只有25分钟车程。在建设伦敦湿地中心的过程中,英国政府的理念是,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建立和运转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因此这个湿地公园在建成8年后才对外开放。其间,科技人员定期监测生物的恢复状态,直到这里水草丰盈、树木繁茂。
如今,这里已成为了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其间种植了30多万株水生植物和3万多棵不同的树木,常年栖息和迁徙经过的鸟类达到180多种。
日本
日本严格控制湿地景区的游客数量,以避免人类活动对湿地造成重大影响,一旦游客临近或达到事先设定人数,湿地公园就不再放行。
日本倡导在实践中保护的理念。比如日本的琵琶湖湿地公园体验区,游客可以伸手到水池里摸一摸鱼,捏一捏海参,大人小孩都捋袖子齐上阵,大家玩得尽兴,也学到了知识。
在保护的同时,日本也把湿地景区作为良好的科研基地。日本瓢湖湿地保护区多年来一直坚持观测候鸟,从第一只鸟飞来的那天开始,直到最后一只鸟离开,都记录在案。工作人员还在保护区两公里内设置了大量摄像头,需要时可随时拉近镜头,在不打扰鸟类的同时,方便了科研人员或游客的近距离观察。
美国
美国强调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湿地。美国通过了“2012年农业发展规划”(食品、水土保持以及2008年能源法案)。因为美国一些湿地为私人所有,因而在法案中的水土保持规划采用抑制和鼓励的措施激励土地拥有者保护和恢复湿地。
湿地保护规定和湿地储备计划的出台,为美国政府进行湿地保护提出了两项重要措施。除此以外,美国还有诸如保护湿地的储备计划、缓冲区域试验计划以及加强保护储备计划等方案,旨在保护湿地。
美国对湿地保护的认识是:第一,不鼓励湿地转化;第二,禁止对湿地破坏的活动;第三,清淤或填平湿地必须得到允许;第四,公共政策鼓励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
国际公约
湿地公约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这个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至2009年6月,有159个缔约方。
《湿地公约》的宗旨是通过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加强对世界湿地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湿地公约》的主要内容为:各缔约国承认人类同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考虑到湿地的调节水分循环和维持湿地特有的动植物特别是水禽栖息地的基本生态功能,相信湿地具有巨大经济、文化、科学及娱乐价值的资源,其损失将不可弥补;希望制止目前和今后对湿地的蚕食,乃至丧失;承认季节性迁徙中的水禽可能超越国界,因此应被视为国际性资源;确信远见卓识的国内政策与协调一致国际行动相结合能够确保对湿地及其动植物的保护。目前,《湿地公约》已成为国际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之一,1800余块在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湖沼学或水文学方面具有独特意义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约1.8亿公顷。
为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每年的这一天都将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活动。2011年的2月2日是第15个“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湿地与森林”,宣传口号是“森林关乎水与湿地”。
知识堂
历年世界湿地日主题
1997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是生命之源
1998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之水,水之湿地
1999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人与湿地,息息相关
2000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珍惜我们共同的国际重要湿地
2001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世界——有待探索的世界
2002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水、生命和文化
2003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没有湿地就没有水
2004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从高山到海洋,湿地在为人类服务
2005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2006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与减贫
2007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与鱼类
2008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
2009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
2010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2011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与森林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