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纪实
乌海,三山环抱,一水中流,地处三大沙漠边缘,气候干燥,雨少风大,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然而,乌海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要使命于一身,地理区位特殊,生态保护责任重大。
天蓝,地绿,水清,气爽。金秋时节,行走在乌海大地,从满目葱茏的公园街道到碧波荡漾的乌海湖畔,从草木青翠的绿色矿山到环境优美的工业园区,一个个“绿镜头”让人赏心悦目。
绿色,于乌海而言,不只是色彩,更是发展的基因。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坚持一个遵循、贯彻一条主线、推进两大任务、实现‘三高’目标”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好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生活更美好了……”说起乌海的环境质量变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触颇深。
生态环境改善的背后,凝聚着我市着力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心和干劲。
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整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做好绿色发展“加法”。着力打造“五分钟休闲绿地”和“十分钟休闲圈”,在道路两侧设置景观绿带,形成了“春花、夏荫、秋景、冬青”的绿化格局。高起点、高规格建设了一批园林精品工程,游园绿地星罗棋布,山水园林交相辉映。截至目前,我市园林绿化面积6万余亩,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3%,绿地率4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绿,已成为这座生态之城的主色调。
——做好低碳发展“减法”。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能耗双控”要求,引导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落后产能加速出清。推进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园区发展,建设绿色矿山,推广绿色建筑。深化全民绿色行动,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利用氯碱、焦化产业副产氢气的优势,积极推动形成氢制造、储运、销售和应用的氢能产业体系,推进氢能源技术应用,构建氢能经济新格局,全力打造氢经济示范城市。
——做好循环发展“乘法”。一大批符合循环经济模式、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国内领先的企业进驻工业园区。海勃湾工业园获评国家绿色园区和循环化示范园区。“十三五”末,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24.85%以上,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6,中水、疏干水等非常规水源重复使用率达90%,全市5座污水处理厂达标率为99.6%。
——做好污染防治“除法”。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计304天,达标率为83.1%,较2015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四级河长制全面落实,黄河乌海段水质提升到Ⅱ类,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
2020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我市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深刻认识到乌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要求,乌海第一时间见行动、有落实。
市委、市政府站在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主动扛起生态治理的政治责任,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全面落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属地责任、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各级各部门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年度工作重要议事议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
我市制定了《乌海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组织印发了7个专项工作方案,构建起全市生态环境治理“1+7”格局,将122项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27个相关责任部门,有序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争生态环境治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生态环保没有“终极答案”,只有不断寻找更优的解决之道。我市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铁规矩和硬杠杠鲜明立起来,紧盯突出问题,坚持“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多管齐下,统筹推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采取超常规举措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力打赢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这场硬仗。
传统产业迸发新活力
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是乌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围绕推动传统产业迈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我市积极引进建设了一批高、精、尖项目,促进产业链、价值链迈向高端水平,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坐落在海勃湾区千里山工业园的内蒙古建龙包钢万腾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转型升级重点企业。2019年2月,建龙集团和包钢万腾达成合作意向,进行战略重组。重组后的内蒙古建龙包钢万腾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在盘活原有200万吨钢铁项目的基础上,一边做细“减法”,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最大限度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一边做精“加法”,推进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今年,公司投资建设了H型钢项目。该项目应用行业先进工艺和智能制造技术,打造高效率、低成本、低定员的现代化高端智能生产线,有效推动公司产品转型升级。
日前,记者在H型钢项目建设现场看到,主厂房及附属设施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工人们正在安装、调试设备。“此项目总投资16.1亿元,其中今年计划投资10亿元,今年10月中旬完工,达产后预计可实现产值100亿元,为乌海的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升级增添新的活力。”H型钢厂厂长赵志涛说。
内蒙古建龙包钢万腾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规划节能环保类项目18个,目前在建、运行的项目包括工业废水深度处理零排放工程、环保设施专业化运营、炼钢综合治理除尘改造等12个。产业转型升级使传统产业迸发出新的活力,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本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今年内蒙古建龙包钢万腾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以赴保产稳产,铁水产量、钢坯产量、钢材产量稳步提升。
延伸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我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延伸下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提升资源就地加工转化能力。永太、源宏、亚东、佳瑞米、卡博特等一批项目建成,形成H酸、草甘膦等精细化工产品70多种,目前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产品规模及档次已初步形成,这些项目的建设优化了产品结构,延伸了产业链条,成为工业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我市还制定了《焦化产业重组升级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焦化产业重组升级高质量发展产业规划》,以科学系统规划引领“散弱小”企业整合重组提档升级,推动资源利用由粗放使用向集约利用转变;严格落实“双碳”“双控”要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高耗能行业淘汰出清三年行动计划,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化工产业往高端走、往精细化走、往新材料走。
近年来,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循环经济重点产业项目纷纷落户我市,调结构、促转型,我市传统工业在变轻、转绿。
新兴产业点燃新引擎
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升级传统产业,更要壮大新兴产业。
近日,乌海海易通银隆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向乌海生态环境投资有限公司交付了6台纯电装载机。首批纯电装载机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市在新能源领域又迈出坚实一步。
乌海海易通银隆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崔寅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纯电装载机动力强,安全稳定性高,节能环保效果好。纯电装载机使用的是高安全、快充放、耐高温、长寿命的磷酸铁锂电池组,能实现3度电替代1升柴油工作量的油电比,相较于柴油装载机,每台每年可以节约燃料成本22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0吨,减排效果和经济效益都非常可观。
乌海海易通银隆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新能源企业,致力于新能源工矿用车、新能源重卡、储能设备、新能源电池等产品的制造及研发,打造集生产、销售、研发于一体的新能源企业。目前,公司土建基本完成,检修车间已经正式运行,电池PACK工厂组装线、氢燃料发动机生产组装线、电动重卡组装生产线等将于今年陆续投产。
氢能源作为新型清洁能源,具有低碳环保、安全可控等多重优势,被誉为21世纪最理想的清洁能源。我市化工产业完备,每年工业副产氢约80亿立方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富氢城市,发展氢能源产业条件优越,前景广阔。利用氯碱、焦化产业副产氢气的优势,我市大力发展氢能产业,全力引进制氢、储氢、用氢项目。
转型实质上是新旧动能的转化。提高“绿含量”,关键要在“新”上下功夫。
我市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建设,坚持全链聚合、多链融合,推动产业耦合发展,全力促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
全球业界最先进、单炉产能最大的气相二氧化硅工厂、恒业成一期年产24万吨有机硅单体项目、京运通新材料光伏项目、永太精细化工等相继建成投产,东景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BDO项目、君正集团可降解塑料、兴发有机硅、宝武炭材料、华恒新材料、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加快推进,腾龙、青石、森洋、科硕、佳瑞米等一批医药农药中间体项目的建成投产或正在推进……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速、规模逐渐扩大,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47.7%提高到80%,让我市在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上底气更足、后劲更强。
进入新阶段、融入新格局,必须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首店经济等新业态,飞狮工业互联网、快成科技、海易通物流电商等平台上线运行,星巴克、胡桃里、摩尔城、海底捞等首店入驻,直播带货、网红带货等消费新模式逐渐兴起;充分发挥“山水沙城”特色景观优势,建成4A级景区5家,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收入、游客人数年均分别增长26%和19%。
在推动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我市也从未停止过对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的思考。不断创新思维,敢于无中生万有,我市总能在发展落差中寻找到发展新机。
乌海处于蒙西电网的西端,是蒙西电网的负荷中心之一。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不仅对提高蒙西电网调峰能力、优化蒙西电网电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品位提升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引水上山,还水于湖,把“乌海湖”从蓄水湖变为蓄能湖,这项工程的建成,必将成为我市绿色发展篇章上的又一浓重之笔。
科技创新增添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市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为抓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健全技术创新支持方式,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大创新需求,我市扎实开展重大科技项目培育。去年以来,我市共获批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7项,争取资金8318万元。其中,“70MPa加氢站用加压加注关键设备项目”“掺氢天然气内燃机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中低压纯氢与掺氢燃气管道输送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发”3项重大专项顺利实施,对于我市打通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的氢能全链条产业中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大力培育重大创新载体,建成了自治区级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我市大力布局创新平台,共建成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6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家。同时,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共建成高新技术企业34家,形成对产业链现代化多极支撑的工作格局。
在强化科技引领中,我市还印发了《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以创新链的补链、延链、强链来催生壮大产业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我市还与兰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0多家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大与高校院所合作力度,积极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校地院企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格局。此外,我市深入推进“异地孵化、乌海转化”工程,建成8家“异地孵化、乌海转化”中心,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多项。
绿色,于乌海而言,已不只是色彩,更是发展的追求。有关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共振的探索不会停止,发展之“绿”,将是乌海坚定不移、始终保持的“底色”。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