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境管理 > 宣传教育
黑色渣山披“绿”装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2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黑色渣山披“绿”装

                         ——泽汇园林矿渣堆场边坡植被修复项目见成效

近日,在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2021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高峰论坛暨生态保护修复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市泽汇园林公司的矿山修复项目赢得专家团队的广泛认可。

据了解,该矿山修复项目是由市泽汇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负责的示范研究科研项目,于2020年启动。项目位于海南区广纳集团矿山,通过在矿渣堆场边坡种植植被的方式,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从而达到渣山覆绿、修复矿区环境的目的。

“2020至2021年,公司在广纳集团矿山种植了1万平方米的试验田,植被有蒙古扁桃等,苗木成活率在90%以上。今年,我们又在原有苗木的基础上引进了柽柳、紫穗槐、白刺、灰榆、四合木等5.6万株,目前长势良好。”项目负责人贾建国说。

要想在渣山成功种植苗木,需要技术人员一次次调查研究和反复尝试。

种植苗木前,泽汇园林公司组织技术人员成立了科研团队,多次深入矿区了解植被修复现状。爬山、下沟、记录信息……经过多次调研,科研团队终于完成了当地原生植被组成的详细记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适合我市矿山覆绿的种植方式,即采用当地顶极群落的优势种进行种植,并结合智慧型节水灌溉的养护方式,使植物群落更加稳定,同时有效降低灌溉用水量,最大程度提高矿山植被的管理效率。

矿渣堆场边坡坡度大、覆盖土层薄,土壤缺少有机质且较为疏松。面对降水量偏少、气候干燥的自然条件,科研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在反复论证并试验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最优方案,最终成功在废弃矿渣山上种植了6万余株适合本地生长的耐旱耐碱植物,目前各类苗木长势良好。

“种植前,工人要先在煤矸石上覆盖30至50厘米的种植土,再在矿山边坡上挖出50余行鱼鳞坑,才能开始种苗。”泽汇园林育苗技术员常爱莲说,“今年春季气温低,山上的风力是山下的好几倍。风大时,人在斜坡上根本站不稳,30名工人用了4天才完成了种植。”

苗木的选择和植被的养护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泽汇园林的矿山试验田每层都栽种有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花木。“我们选用的植物耐旱耐碱,根系发达,可以紧抠岩石或伸延石缝,具有耐干、耐瘠薄的特性,非常适合本地生长。选择苗木时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为矿山节水节能。种植在矿山上的植物需水量少、成活率高,日常每隔40天浇一次水就可以,遇到高温天气需要20天浇一次。我们还在矿山敷设了管道,运用智能喷灌系统。后续苗木逐渐扎根,浇水量也会逐年减少,最终尽量争取植被只靠自然环境就能生长。”常爱莲说。

煤矸石边坡植被种植包括育苗期、建植期、抚育期和自然选择期。“前期种植要突破植物繁殖技术,接着要进行有效的水分管理,保证植物成活率,并通过智能化精准灌溉系统准确控制土壤水分,促使植物快速生长,形成有效覆盖。后期要逐步减少人工补水,控制群落演替,淘汰不适应的植物类型,从而进一步调整植物种群构成,达到最优配置。”贾建国说。

在广纳集团的矿山上,过去堆满矿渣的山坡如今遍植绿茵,偶有几枝小花点缀其间,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矿山的印象。

通过采用多种生态修复技术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这一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已基本达到稳定,生态修复技术模式的效果也逐步显现,解决了矿渣堆场边坡植被修复成本高、用水量大、需要持续养护等问题。

贾建国说:“下一步,我们将对矿渣堆场边坡植被修复的植物选择、种植模式进行技术集成示范,通过大数据监测及分析,建立适合乌海地区矿区生态修复的土壤、植物、养护数据库,积极探索乌海矿渣堆场边坡植被修复中适宜环境条件且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构建技术,努力实现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