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环保动态 > 环保新闻
不枉十年功 留得山水美 ——记杭州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9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中国环境报记者晏利扬

  烟雨江南,碧玉新妆,鱼翔浅底,千里莺啼,好一派春光。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古人对西湖的不舍,是因其山水自然之美。而如今,“美丽”已成为杭州广袤城乡共同的标签。

  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生态省建设。杭州率先响应,十年生态市建设,勾勒出一幅全新的山水天堂图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杭州工作汇报时指出,杭州山川秀美,生态建设基础不错。要加强保护,尤其是水环境的保护,使绿水青山常在。希望更加扎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杭州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

  “生态环境是杭州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出号令,一个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三美融合”发展的“美丽杭州”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小小山村成景区

  美丽铺就富民路

  车子驶出淳安县城,沿着千岛湖环湖公路蜿蜒前行。还未等记者把这“天下第一秀水”看饱,车子穿过一个隧道后停下,下姜村到了。

  “不会吧,我记得以前要开车3个小时呢,这才刚半个多小时。”眼前这个碧水环绕、粉墙黛瓦的小山村,与记者十年前曾探访过的那个红砖房与土墙房混搭的下姜村已全然对不上号。

  “现在千岛湖大桥建好了,不用坐轮渡了。再加上新修了环湖公路,交通方便多了。以前说‘土墙房,烧木炭,一年只有半年粮,有女莫嫁下姜郎’,谁能想到今天啊!”村支书杨红马笑呵呵地说。

  杨红马告诉记者,2007年,借省里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契机,下姜村拆除了违章建筑和露天粪坑,整治村庄环境。近几年,村里又开展了“美丽乡村精品建设”,请来专家对村庄房屋立面、庭院进行改造,对原有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升级,在环村的溪流上设置了围堰,新建了古香古色的廊桥,打造出一派山水田园村居。

  “记得十年前村里家家户户都建了沼气池,是远近闻名的沼气生态示范村啊。”记者说。

  “是啊,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到村里时就跟我们说,建沼气设施他是有经验的。如果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支持和帮助,村里沼气建设肯定难推进。”杨红马说,这些年村庄变美了,家家户户的猪也被“请”出了村庄,住“集体宿舍”去了。

  顺着指引,记者在村外小山坡上看到一排像是休闲旅游的木屋。“这就是村里的集中养猪场。”杨红马的话让记者诧异不已。“33户村民在这养了近60头猪,场地全都免费使用。猪粪还田,沼液也上了处理设施,去年新建了100立方米的厌氧储气罐,今年就可给附近22户村民供上沼气。”

  “现在我们农村里的‘二黑三灰’水全部要处理。”淳安县环保局局长童友军说,“二黑”指厕所和养殖废水,“三灰”则是农村厨房、洗衣、洗澡废水。随着浙江省和杭州市去年对淳安取消GDP的考核,县里对乡镇的个性考核中也将生态作为最主要考核指标,其次是农民增收,两项加起来占比达70%。

  “我们镇交到下游的都是Ⅰ类水质。”下姜村所在的枫树岭镇党委书记商建军说,现在镇里不仅要抓污水、垃圾治理,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就连田间地头的农药包装废弃物,都已全部开展有偿回收。

  下姜村的做法得到了带队前往调研的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邱启文的肯定。“以前全国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非常普遍,既有来自农村生产、生活方面的污染压力,也有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压力。”邱启文告诉记者,面对这一情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从2008年起,国务院出台了“以奖促治”政策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截至2014年底,国家已投入255亿元,5.9万个村庄、1.1亿农村人口直接受益。整治后的村庄,人居环境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守着绿水青山,下姜人怎么变出金山银山?

  “我们在山上100多亩中药材黄栀子园里套养了土鸡,一只能在上海超市卖到268元呢!”杨红马说,依托山水资源,村里已经建起了思源亭、戏台、游步道、观景台、五狼坞登山露营基地等旅游设施,去年还引进了旅游公司,建设旅游接待中心。除了鼓励村民建起农家乐,旅游公司还租了7幢农居建成民宿,一天能够接待200余名游客。村里还引进农业开发公司,在村民流转的土地上建成了几百亩草莓园、水蜜桃园、葡萄园,一年四季花果飘香,吸引游客采摘观光。村里还划出70亩“我的菜园”,让城里人下乡,自己种菜吃。而村民除了种养殖等收入外,每亩流转土地一年还可获得上千元的租金加分红。

  如今,已被评上浙江省“最美乡村”的下姜村正在积极筹备国家3A级景区创建,由“最美”向“最富”迈进。“去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5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58元。我们有信心,今年还会大幅增长。”杨红马说。

  小河清清大河净

  共治共导脉络通

  “迎三八、庆三八,妇女能顶半边天;西湖美景传天下,美丽杭州靠大家;污水治理是大事,我们不是旁观者;有责一起来督促,破坏环境要举报……”

  唱这快板的,是杭州市拱墅区祥符街道的社区居民张亚玲。自从去年浙江全省开展“五水共治”行动,她被聘为区里的亲水监督员后,61岁的她就时不时会出现在后横港两岸。

  全长约1.2千米的后横港曾经“臭”名远扬,河水严重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经过几年的治理,河水已由劣Ⅴ类水质变为Ⅳ类水质,部分河段甚至能达到Ⅲ类。为强化河道日常监督管理,拱墅区聘请了一批市民作为义务亲水监督员。

  “去年抓到了四五起排污行为,还拍下了照片。”张亚玲拿起她的小数码相机给记者:“看,这是工地在排污水……”

  同样时常巡查河道的市民詹国荣却有个更为响亮的头衔——江干区同协河“民间河长”。

  2014年初,杭州承诺要消除城区内47条黑臭河,并任命了市、区、街道相关领导为河长。除了“官方”河长,市城管办河道监管中心还通过媒体招募47条黑臭河“民间河长”,负责监督检查河道治理工作。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