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环保动态 > 环保新闻
阿拉善巧破生态困局 帮牧民安居乐业 让自然休养生息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9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中国环境报记者 徐卫星 张俊 王建勇 

  北风起,沙尘落。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境内的巴丹吉林沙漠是全国面积最大、影响最为严重的沙尘源地。它以每年20米的速度向南推进,欲与腾格里沙漠形成“握手”之势。

  如果再不阻止两大沙漠合围,不仅将直接威胁到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的生态安全,更将严重影响到京津地区、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身居沙漠腹地的阿拉善盟肩负艰巨的防沙治沙使命。这里生态环境状况如何?治理有无成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统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深入阿拉善盟中部地区、沙漠腹地阿拉善盟右旗地区(以下简称阿右旗)进行了采访。

  把保护作为最大的建设 

  资料显示,阿右旗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40倍,沙地面积占到全旗总面积的74%。大风、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阿右旗境内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有些珍贵的物种资源已经或者濒临灭绝,草本植物种类锐减。

  “经过这几年的生态治理,植物多样性正在恢复增加,已由退化后的不足200种增加到了436种。”阿右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长孟和告诉记者,阿右旗坚持把保护作为最大的建设,以围封禁牧保护生态,收缩集中调整布局,以转移转产富裕农牧民为切入点,采取“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区域性禁牧”的办法,实现生态的自然有效恢复,同时转变牧民生产经营方式,变牧业生产经营者为生态建设者。

  孟和说,如今项目区植被覆盖度较禁牧前提高了5~20个百分点,达到15%~25%,个别区域达到了50%。

  在一处植被长势良好的沙地上,孟和指着新长出的黄色野花告诉记者,几年前还难得看到这样的野花,如今却长出许多,连土生土长的他也不知道名字。在不远处的沙坡上,密密麻麻的绿色植被已经长上了山头。

  “生态恢复不错,再加上今年雨水好,这草长得真好。”同行的一位当地官员说。

  怎么保证生态移民利益? 

  当地拥有古老的游牧文化,但随着人口、牲畜的急剧增加,打破了原有的草畜平衡。占全旗人口近一半的农牧民(阿右旗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牧区人口11645人)需要有选择性地开展生态移民。可一旦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农牧民如何维持生计?会不会出现农牧民复牧、复垦等情况?引导农牧民转移转产、平衡各方利益,成为阿右旗政府统筹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陪同记者的司机师傅原来是当地的农牧民,现在他主要是给来巴丹吉林沙漠的游客开车。他说,买吉普车花了近10万元,还领了几万元政府补贴,跑两年就能收回成本了。

  据阿右旗旗委副书记、代旗长杨海介绍,目前阿右旗巴丹吉林沙漠景区已有200多辆吉普车,就此解决了200多位农牧民的就业问题。

  为切实解决农牧民安置问题,阿右旗政府创造性实施了农牧区养老保险、草畜平衡、鼓励农牧民非农产业就业等一揽子配套政策,构建了与阿右旗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一体的养老、医疗、就业、教育、低保、住房等社会保障机制。

  目前,生态项目区农牧民参保人数达4508人,已领取养老金1771人,人均月工资1060元;全面启动实施新型农牧民养老保险政策,实现农牧区养老保险全覆盖;在农牧区实施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了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医疗保障目标,农牧民参合率达到了100%。

  为扩大转移农牧民子女就业,阿右旗推行了从幼儿到高中15年全免费教育,启动实施了人才储备制度。挂牌成立了首家农牧民学校,建立了农牧民创业贷款扶持基金,实施了农牧民创业贷款贴息政策。

  在旗政府所在地巴丹吉林镇一处去年落成的游牧民定居小区,处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在小区内居民休闲广场的一端,记者发现一个巨大的类似火盆的东西,孟和告诉记者,那是为农牧民庆祝传统节日用的。

  这么漂亮的小区,农牧民买得起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孟和介绍说:“这些移民安置房都是以每平方米1000元出头的成本价卖给农牧民的。除每户能享受到4万元左右的补贴外,我们还通过担保基金给予贴息,标准和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一样。”

  他还说起一件小插曲,国家有关审计部门前来审计相关生态移民费用时,对补贴购房利息的做法有异议,但经过细致了解和调查后,认为是帮助生态移民安居的好方法,不但认可了这种做法,还推荐给邻省借鉴。

  生态补偿资金如何用实? 

  生态需恢复,牧民要安置,光有创造性的政策不行,还得靠国家财政支持。

  “这都得益于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牧民安置,没有中央财政的支持,仅靠地方解决根本不现实。”阿右旗旗委副书记、代旗长杨海如是说。

  据介绍,2011年,国家启动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惠及阿右旗6个苏木镇39个嘎查村的7078.68万亩草场,受益农牧民涵盖全旗,投入资金11114.8万元。

  怎样才能把钱用到实处,让牧民真正得到实惠呢?据孟和介绍,阿右旗依托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机制,认真落实惠牧政策,根据人口类型确定了禁牧补贴、草畜平衡补贴和半农半牧区补贴标准。其中每人每年最高可补贴15000元。

  阿右旗为什么要把国家补贴的生态补偿用到农牧民身上?种树种草的钱又从哪里来?“农牧民转移出去多少,就为沙漠生态环境减轻多少负担。”杨海认为,生态恢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退牧还草的最大问题是牧民安置问题。

  牧民安则生态安 

  牧民安则生态安。为农牧民安置解决了后顾之忧,生态环境自然不受人为的干扰。

  在巴丹吉林沙漠,已探明的湖泊已有144个。在这些当地人称为“海子”的湖泊周围,辐射般地长出了茂密的植被。当地人说,在这些有水有草的地方,沙过即止,再大的风沙也吞没不了“海子”。

  据了解,为阻止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握手”,阿右旗已对分散居住在巴丹吉林沙漠144个湖泊的牧民实施整体搬迁转移,有效保护了这里的湿地资源和生态植被。

  阿右旗根据自身区域特点,认为大面积进行人工生态建设并不现实。经科学考证后,决定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对巴丹吉林沙漠实施“锁边”工程,延缓其移动的速度和蔓延进程。

  现在阿右旗退牧区草原生态呈明显好转,植物群落产量增加,由2000年的14.2公斤/亩增加到2010年的25.2公斤/亩,植被平均高度也由2000年的37厘米提高到2010年的140厘米。

  “沙漠的面积没有再扩大。”孟和说。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